查看原文
其他

通大青年说丨外国语学院林宝琪:科研“小白”成长记

宣传部 南通大学 2022-06-23

通大青年说青年的思想    榜样的力量大家好,我是来自外国语学院研17英语的学生林宝琪,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科研经历。
脚踏实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件事;仰望星空,需要有目标,去为人生指引方向。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只有努力践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才可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


一切从零开始


光阴如梭,转眼属于我的毕业季来临了。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时光,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我无法忘记开学时对研究生生活的向往、期待和好奇,也无法忘记开学初面对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那种彷徨和疑惑。


在研一选定张加生老师为导师后,我开始跟随导师研究澳大利亚文学,阅读导师所给的参考书目。当翻开《澳大利亚文学史》时,我既茫然又好奇,因为未来三年研究的文学方向和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我都没有接触过。就在我纠结是否要一切从零开始时,本来对英国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我发现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的澳大利亚,在19世纪前后或多或少有英国文学的痕迹,于是我慢慢对澳大利亚文学产生了好奇。在导师的耐心讲解和指导下,我了解到澳大利亚的丛林背景隐藏着深厚的民族力量,对澳大利亚文学的兴趣使我心中探索的种子慢慢萌芽。

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后,我捋清了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阶段,并根据张老师提供的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亨利·劳森的经典作品,开始阅读并逐字翻译。


起初,那些生涩难懂的专有名词难住了我,一篇短篇小说的翻译要花上一个多星期才能完成初稿。在这过程中我反复查阅字典,但是收效甚微。初稿完成后,虽知自己翻译的内容不够理想,却因能力限制而无从下手。根据我的翻译,张老师逐字逐句指出了翻译中的问题,这时我才清楚创作和翻译远比自己想象得复杂许多。张老师提供有关澳大利亚名词的专业词典后,我经常与舍友讨论,并一字一句地进行再翻译和修改。经过了十几稿的修改,我的第一篇关于翻译《给天竺葵浇浇水》总算初步完成,然而,这只是我踏入学术研究的第一步。




1个项目+1次海外研修+1个团队


在科研方面,我深知自己专业知识不足,因此,我更加努力地朝着科研的方向前进。研一上学期张老师便指导我选定了研究方向,选题修改了多次后,我确定了第一篇小论文题目。科研“小白”在学术研究中进行文献搜寻又是一大难事,国内的学术网站关于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不多,关于作家亨利·劳森作品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运用各种方式通过互联网搜集国外文献,参加学术论坛寻找启发点,同时,张老师也总能为我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在珍贵无比的知识世界里,我汲取着文字的养分,沉淀着知识,宿舍、食堂和图书馆“三点一线”的日常生活让我一心投入到书籍和文献中。

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整理资料并经过导师引导,发现劳森作品中华人形象的研究尚有缺口,便仔细研读劳森有关华人的作品和文献,了解到在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时期华人开始大量向澳洲移民,推测该时期文学作品对目前中澳文化的碰撞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于是根据设想初步完成了第一篇小论文的研究计划。凭借着导师的推荐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我的项目得到了中国澳研中心相关人员的赞许,入选了中国澳研中心的“Competitive Program”并获得机会去海外研修


在澳大利亚访学时,我充分利用埃迪斯科文大学的图书馆资源、研读国内稀缺的第一手资料、参与学院的研讨会、与研究澳大利亚文学的教授进行深入探讨。在去澳洲访学前,我写的小论文已经定稿,但回国后重新整理研修时期的感悟,又将论文框架进行了修改。


访学的经历让我明白,在浩瀚的外国文学知识海洋中,研究资料不应该拘泥于国内文献,国际上的文学研究更让人大开眼界。经历十几稿的论文修改,最终我的论文《民族主义时期澳大利亚文学中的边缘人 ——亨利·劳森作品中的华人形象研究》在《外国语言与文化》发表

在学术研究中仅有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每周三是导师、学妹和我进行学术讨论的固定时间,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原本对文章框架和脉络不确定的我,经过研讨,逐渐清晰,问题也在研讨中解开了。正是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和博学和蔼的导师,使我顺利完成了论文创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刚接触澳大利亚文学,到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一步步地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我而言,三年的时间,让我从一个科研“小白”,慢慢蜕变成长为一个浸染些许学术味的“小研”。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但这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束,恰恰是科学研究深入的开始,我不会就此停止努力和奋斗,不管前行的路上有多么困难,我绝不后退



往期回顾




通大青年说丨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付其顿:让志愿服务在抗疫一线熠熠发光

通大青年说丨医学院徐梓淇:杏林棋手
通大青年说丨经济与管理学院陈琳: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通大青年说丨教育科学学院张玲:“莫文隋”——爱的力量

通大青年说丨公共卫生学院郁宇晖:做一名不忘初心的公卫人


点击“在看”把你喜欢的分享给大家

文字来源丨通大校园新闻网

图片由本人提供

责编丨陈石森 王忆宁

校对 | 王忆宁 朱  倩 朱梦圆

审核丨刘佳昕

投稿信箱:wbwx@ntu.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